原肠作用概述

基本概念

  • 原肠作用(gastrulation):囊胚细胞有规则移动,使细胞重新排列,形成内、中、外三个胚层的过程
  • 原肠胚(gastrula):经历原肠作用的胚胎
  • 意义:建立三个胚层(腔肠动物为2胚层);为胚胎细胞间相互作用奠定基础

胚层分化

胚层 衍生结构 代表性器官
外胚层(Ectoderm) 皮肤、神经系统 表皮、脑、脊髓
中胚层(Mesoderm) 骨骼肌肉系统、结缔组织、内部器官 骨骼、肌肉、肾、心脏、血液
内胚层(Endoderm) 肠道及其衍生物 肠、肝、肺(脊椎动物)

原肠作用中的细胞迁移

内陷(Invagination)

细胞片向内折叠进入胚胎内部

例子:海胆内胚层、文昌鱼

内移(Ingression)

单个细胞从表面迁移进入胚胎

例子:海胆中胚层、果蝇成神经细胞

内卷(Involution)

外层细胞向内运动并沿内表面扩展

例子:两栖类中胚层

外包(Epiboly)

表面细胞向外周扩展包围深层细胞

例子:鱼类、鸟类

插入(Intercalation)

两层细胞间插合并为一层

例子:两栖类

集中延伸(Convergent extension)

细胞间相互插入使组织变薄并延伸

例子:两栖类、鱼类

分层(Delamination)

一层细胞分裂形成多层平行细胞层

例子:腔肠动物、哺乳动物

海胆原肠作用

海胆原肠作用过程

植物极变平加厚

原肠作用开始前植物极区域变平

初级间质细胞内移

小分裂球后代形成初级间质细胞,迁移入囊胚腔形成骨针

植物极细胞内陷

形成原肠,建立内胚层

次级间质细胞形成

原肠顶端细胞移入形成次级间质细胞,形成中胚层器官

胚孔形成

原肠末端与体外通连形成胚孔(最终成为肛门)

原肠作用机制

  • 初级间质细胞内移机制
    • 细胞与透明层及相邻细胞亲和力降低
    • 与囊胚腔内部基质片层亲和力增加
    • 关键蛋白:纤连蛋白、硫酸蛋白多糖、ECM18
  • 原肠内陷动力
    •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吸水膨胀导致透明层弯曲
    • 纤丝收缩使细胞楔形化
    • 相邻表层细胞运动产生推动力
  • 次级间质细胞作用:伸出线状伪足缩短,拉长原肠

时间进程(25°C)

  • 9小时:初级间质细胞形成
  • 10小时:原肠开始内陷
  • 11小时:次级间质细胞形成
  • 12-13小时:原肠延伸
  • 15-18小时:口形成,消化管连通

文昌鱼原肠作用

基本过程

  • 典型腔囊胚结构
  • 植物极预定内胚层伸长形成植物极板
  • 植物极板内陷启动原肠作用
  • 主要运动方式:内陷
文昌鱼原肠作用示意图
囊胚阶段

植物极预定内胚层区域

植物极板形成

预定内胚层细胞伸长

内陷开始

植物极板向内凹陷

鱼类原肠作用

中期囊胚转换(MBT)

  • 第十次卵裂后细胞分裂不再同步
  • 合子基因开始表达
  • 细胞获得运动性
  • 受染色质与细胞质比例控制

斑马鱼原肠作用过程

  • 下包(Epiboly):胚盘细胞沿卵黄四周下包
    • 卵黄合胞体层(YSL)驱动
    • 包被层(EVL)细胞向下移动
  • 胚环(Germ ring)形成:50%下包时胚盘前边缘深层细胞内卷形成
  • 胚盾(Embryonic shield):深层细胞内卷和会聚扩展形成,功能类似两栖类背唇
  • 脊索中胚层形成:表达no tail基因的细胞集中延伸形成
  • 近轴中胚层形成:表达snail基因的细胞在脊索两侧集中延伸

基因表达与细胞命运

  • no tail基因:脊索中胚层细胞表达,驱动集中延伸
  • snail基因:近轴中胚层细胞表达,形成体节前体
  • 下胚层细胞:形成脊索中胚层和近轴中胚层
  • 上胚层细胞:形成神经龙骨(neural keel)和皮肤

两栖类原肠作用

胚胎极性的建立

  • 动植物极轴:母源性mRNA和蛋白质差异分布决定
  • Nieuwkoop中心:皮层旋转(30°)形成,确定背腹轴
    • 背部部分含Nieuwkoop中心→背部化胚胎
    • 腹部部分无Nieuwkoop中心→腹部化胚胎
  • 胚孔定位:位于精子入卵点对面的灰色新月区

原肠作用过程

背唇形成

灰色新月区产生狭缝状内陷

瓶状细胞内陷

启动细胞内卷,形成原肠

侧唇和腹唇形成

背唇向两侧扩展形成侧唇,再形成腹唇

卵黄栓出现

植物极内胚层细胞暴露形成卵黄栓

胚孔闭合

卵黄栓被包入内部,三个胚层定位完成

细胞迁移机制

  • 集中延伸(Convergent extension):中胚层细胞向胚胎中线集中并延伸
  • 瓶状细胞:收缩拉动边缘区细胞向植物极运动
  • 深层细胞插入:维持中胚层细胞向内部运动
  • 钙粘着蛋白作用:paraxial protocadherin(轴旁中胚层)和axial protocadherin(脊索)

鸟类原肠作用

胚层形成

  • 下胚层(Hypoblast)
    • 胚盘后端细胞迁移形成
    • 参与胚外结构形成
  • 上胚层(Epiblast):形成胚胎本体
  • 明区(Area pellucida):胚盘透明区域
  • 暗区(Area opaca):明区周围与卵黄接触区域

原条形成与功能

  • 原条(Primitive streak):后部边缘区上胚层细胞加厚形成,确定A-P轴
  • 原沟:原条内凹陷,上胚层细胞进入囊胚腔的门户
  • 亨氏节(Hensen's node):原条头部加厚层,诱导中心
  • 细胞迁移
    • 最早细胞→前肠内胚层
    • 通过Node细胞→头部中胚层和脊索中胚层
  • 生殖新月区:下胚层细胞被挤至明区前部,含原生殖细胞

体轴形成机制

  • 背腹轴:胚盘上部碱性清蛋白(pH9.5)与下部酸性胚下腔(pH6.5)之间的屏障确定
  • 前后轴:重力决定
  • 上胚层细胞
    • HNK-1阳性细胞: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
    • HNK-1阴性细胞:形成上胚层

哺乳类原肠作用

胚胎发育阶段

受精卵(0天)

受精过程开始

2细胞胚胎(1.5天)

第一次有丝分裂

桑椹胚(3天)

16细胞阶段

囊胚(4.5天)

58细胞,孵化

部分植入(6天)

开始着床过程

胚层形成与胚外膜

  • 内细胞团(ICM):发育为胚胎本体
  • 上胚层与下胚层:ICM分裂形成
    • 下胚层:形成原始卵黄囊
    • 上胚层:分层为羊膜外胚层和胚胎上胚层
  • 滋养层
    • 细胞滋养层:形成绒毛
    • 合体滋养层:侵入子宫组织
  • 胚外膜:卵黄囊、羊膜、尿囊、脐带、绒毛膜

与鸟类的差异

  • 脊索形成:小鼠脊索细胞先整合到内胚层,再向中线集中形成
  • 营养来源: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
  • 着床过程:滋胚层细胞分泌酶水解子宫底蜕膜,胚泡侵入
  • 羊膜腔:防止胚胎脱水,保护免受振荡

胎盘结构与功能

  • 绒毛膜:滋养层+胚外中胚层
  • 三级绒毛干:母体-胎儿物质交换场所
  • 物质交换
    • 脐动脉:将胎儿代谢废物送至母体
    • 脐静脉:将氧气和营养送至胎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