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
基本概念
- 细胞分化 (cell differentiation):指同群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内外变化,成为结构与功能不同的细胞的过程。
- 细胞表型 (cell phenotype):细胞特定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表现,是细胞的特定性状。
细胞分化类型
- 全能细胞 (totipotent cell):产生有机体全部细胞表型
- 多潜能细胞 (pluripotent cell):产生几种特定类型的细胞
- 已分化细胞 (differentiated cell):多潜能细胞通过分离和分化发育成的特殊细胞表型
个体发育的过程:全能性细胞 → 多潜能性细胞 → 分化细胞(基因选择表达)
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
- 差异基因转录:调节哪些核基因转录成RNA
- 核RNA的选择性加工:不同的拼接导致同一条核RNA产生不同的转录子
- mRNA的选择性翻译:调节哪些mRNA翻译成蛋白质
- 差别蛋白质加工:选择哪些蛋白质加工成为功能性蛋白质
基因组相同
有机体不同组织基因组相同的证据
- 遗传学证据:果蝇在整个幼虫期和成体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相同;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细胞提取的DNA数量一致
- 胚胎学证据:已决定/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为其它细胞的潜力(海胆早期细胞全能性、蝶螨早期背唇)
- 分子生物学证据:核酸分子杂交显示不同组织细胞拥有序列完全相同的核基因组DNA;原位杂交表明已分化细胞仍含有不表达的其它组织转移性基因
核移植实验
核移植实验示意图
- 培养的皮肤细胞或蝌蚪肠上皮细胞
- 紫外线辐射破坏未受精卵细胞核DNA
- 将供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中
- 发育形成蝌蚪
结论:已分化的细胞核基因组具有产生全部细胞类型的潜能
果蝇成虫盘移植实验
- 眼成虫盘移植到幼虫腹部 → 腹部长出眼睛(已决定细胞发育命运稳定)
- 触角成虫盘多次移植后 → 部分细胞分化形成腿、翅、嘴(转决定现象)
转决定 (transdetermination):已决定但尚未终末分化的细胞突然改变发育程序的事件
核潜能的限定
核移植实验(豹蛙)
- 囊胚核 → 80%以上发育为蝌蚪
- 原肠胚早期内胚层核 → 50%蝌蚪,异常个体以内胚层细胞形成较其他胚层细胞更容易
- 神经胚内胚层核 → <10%蝌蚪
结论:随着发育,体细胞的核潜能存在普遍的受限现象,且具有供体核的特异性
细胞转化 (Metaplasia)
- 已分化的细胞转分化为其它类型细胞的现象
- 实例:鸡视网膜表皮色素细胞在含透明质酸酶、血清、苯硫脲的条件下培养后转变为晶体状细胞
基因组相同的例外
基因组的变化类型
- 基因删除:原生动物、线虫、昆虫、甲壳动物
- 基因扩增:爪蟾的rDNA、果蝇多线染色体
- 基因重排:免疫球蛋白基因(10^6~10^8种抗体)
基因删除
- 副蛔虫染色体消减
- 瘿蝇等卵裂时部分染色体丢失(丢失的→体细胞;不丢失的→生殖细胞)
- 哺乳类(除骆驼)的红细胞、皮肤的羽毛、毛发角化细胞中整个细胞核丢失
基因扩增
- 基因的选择扩增:
- 非洲爪蟾rDNA扩增:从变态期开始到卵母细胞成熟前,初级卵母细胞末期rDNA为体细胞的2×10^5倍
- 果蝇卵壳蛋白基因:滤泡细胞中超量DNA合成(16倍)
- 基因组扩增:通过多倍体和多线染色体扩增完整基因组(哺乳动物肝细胞、果蝇卵巢中营养细胞)
基因重排
-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组
- 淋巴母细胞在为抗体制备作准备时,组合多个独立的遗传程序(体细胞重组)
- 将抗体轻链或重链的DNA序列随机编排成受体或抗体的可变区,增加识别和结合未知外来抗原的机会
基因的差异表达调控
调控层次
- 转录前水平:染色质水平下的基因活性调控
- 转录水平:启动子,增强子,转录因子,激素等
- RNA加工水平:核RNA的选择性加工
- 翻译水平:mRNA的选择性翻译
- 翻译后水平:差别蛋白质加工
染色质水平基因活性的控制
染色体失活
-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:异染色质是DNA高度螺旋化状态
- 异染色质类型:
- 结构型:DNA序列折叠状况始终不变,从不转录
- 机动型:DNA折叠可改变,成为常染色质进行转录
- 异染色质化:具有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成为异染色质的过程(基因沉默)
X染色体失活
- 哺乳类雌性X性染色体失活(长臂所有基因失活,短臂部分基因未失活)
- 多为随机失活;少为选择性失活(父源,小鼠滋养细胞、有袋类胚胎细胞)
- 表达剂量补偿(凝血因子基因)
- Xist基因调控小鼠发育中X染色体失活
选择性基因转录的染色质变化
- 染色体疏松区 (puff region):染色体上DNA解螺旋区域,是基因转录活跃区,具有组织和发育时期的特异性
- 灯刷染色体 (lampbrush chromosome):两栖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双线期染色单体上染色粒向一侧伸出DNA侧环
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
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
- 时间特异性: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活性不同(爪蟾原肠胚特异性cDNA文库构建)
- 空间特异性:组织特异性(Northern blot,原位杂交)
真核生物基因结构
- 基因种类:
- 结构基因:编码结构蛋白和酶分子结构
- 调控基因:编码调节蛋白,调节结构基因表达
- 转录而不翻译的基因:rDNA、tRNA基因
- 外显子和内含子:
- 外显子:可编码氨基酸的序列
- 内含子:非蛋白质编码序列(遵循GT-AG法则)
- 侧翼序列与调控序列:启动子、增强子、终止子等
顺式作用元件
- 启动子 (promoter):
- 核心启动子成分:TATA框(-25~30bp)
- 上游启动子成分:CAAT框、GC框
- 增强子 (enhancer):
- 增强启动子发动转录,提高转录效率
- 位置灵活(3'末段、内含子区域、互补DNA链)
- 无方向性
- 种类:时间特异性、组织特异性等
反式作用元件
- 通用反式因子:TFIID、TFIIB、TFIIA、TFIIF(识别TATA框);CTF/NF-1(识别CAAT框);SP1(识别GC框)
- 特殊组织与细胞中的反式作用因子:如淋巴细胞中的Oct-2
外源信号对基因转录的激活
- 甾类激素激活方式:
- A型:受体在激素进入细胞前结合在靶基因调控区,激素结合后激活转录(甲状腺激素,视黄酸)
- B型:激素先与胞质中受体结合,再进入核激活转录(肾上腺皮质激素)
发育中基因表达转录水平的调节与变化
珠蛋白基因在红细胞中的表达调控
- 位点控制区 (LCR):β-珠蛋白基因上游的超强启动子区
- 何时表达何种β-珠蛋白决定于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及LCR的亲和力
- EKLF是β-珠蛋白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,EKLF-/-小鼠成年后仍表达ε-和γ-珠蛋白
5s核糖体RNA基因转录的调控
- 5s rDNA启动子区包含A区和C区
- TFIIIA直接与启动子C区结合
- TFIII C先与中间启动子结合,TFIIIA + TFIII C → 复合物 + RNA聚合酶III → 5s rRNA基因转录
开关基因
- 果蝇notch基因:控制腹中线外胚层细胞分化成为上皮细胞或神经母细胞
- myod基因:肌细胞分化的主要开关基因,也是肌母细胞决定子,可诱导其它细胞转分化为肌细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