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级胚胎诱导
组织者的发现
- 1921-1924年,Spemann和Mangold通过移植实验发现"组织者"
- 爪蟾原肠胚的背唇区域具有诱导次级胚胎形成的能力
- 组织者能诱导周围组织形成完整的体轴结构
初级诱导三个阶段(爪蟾为例)
- 中胚层的形成和分区:植物极内胚层诱导中胚层形成
- 神经诱导:脊索诱导背部外胚层形成神经板
- 中枢神经系统区域化:神经管进一步分化
中胚层形成机制
- 植物极内胚层细胞释放因子诱导外胚层分化为中胚层
- Nieuwkoop中心(最背部植物极细胞)诱导背部中胚层(体节、脊索)
- 腹部和侧部植物极细胞诱导腹部(间充质、血液)和中间(肌肉、肾脏)中胚层
- β-catenin和TGF-β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组织者
组织者形成机制
皮层旋转
Disheveled蛋白转运至胚胎背部
β-catenin积累
Dsh结合GSK-3,阻止β-catenin降解
基因激活
β-catenin/Tcf3激活Siamois基因
组织者形成
Siamois和Lim-1激活goosecoid基因
神经诱导机制
- 脊索中胚层诱导上方外胚层形成神经管(初级诱导)
- 组织者蛋白(Chordin、Noggin)阻断BMP4等腹侧化因子
- 神经诱导具有非特异性:多种化学物质能诱导神经板形成
- 两阶段信号:
- 第一套信号:使背部外胚层倾向于变为神经板
- 第二套信号:来自侧唇及脊索中胚层
区域性差异的决定
- 早期原肠胚背唇诱导脑和头形成,晚期诱导脊髓和尾形成
- Mangold实验:不同部位原肠顶壁诱导不同结构
- 前段:具有平衡器的头
- 中前段:具有平衡器、眼和前脑的头
- 中后段:具有后脑和听囊的头后端
- 后段:躯干-尾部分节
- 区域差异原因:
- 局部物质性质不同
- 作用因子浓度梯度
- 诱导因子混合物比例变化
- 局部组织反应力差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