胚胎诱导概述

基本概念

  • 胚胎诱导(embryonic induction):在有机体发育过程中,一个区域的组织与另一个区域的组织相互作用,引起后一种组织分化方向上的变化过程
  • 诱导者:发出诱导信号的细胞或组织
  • 反应者:接受诱导信号并改变分化方向的细胞或组织
  • 1901年Spemann通过视泡诱导提出诱导作用概念,1935年因组织者发现获诺贝尔奖

研究历程

1901年

Spemann发现视泡诱导晶状体形成

1921-1924年

组织者(organizer)的发现

1935年

Spemann因组织者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

20世纪后期

分子机制研究(β-catenin、TGF-β等信号通路)

初级胚胎诱导

组织者的发现

  • 1921-1924年,Spemann和Mangold通过移植实验发现"组织者"
  • 爪蟾原肠胚的背唇区域具有诱导次级胚胎形成的能力
  • 组织者能诱导周围组织形成完整的体轴结构

初级诱导三个阶段(爪蟾为例)

  • 中胚层的形成和分区:植物极内胚层诱导中胚层形成
  • 神经诱导:脊索诱导背部外胚层形成神经板
  • 中枢神经系统区域化:神经管进一步分化

中胚层形成机制

  • 植物极内胚层细胞释放因子诱导外胚层分化为中胚层
  • Nieuwkoop中心(最背部植物极细胞)诱导背部中胚层(体节、脊索)
  • 腹部和侧部植物极细胞诱导腹部(间充质、血液)和中间(肌肉、肾脏)中胚层
  • β-catenin和TGF-β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组织者
组织者形成机制
皮层旋转

Disheveled蛋白转运至胚胎背部

β-catenin积累

Dsh结合GSK-3,阻止β-catenin降解

基因激活

β-catenin/Tcf3激活Siamois基因

组织者形成

Siamois和Lim-1激活goosecoid基因

神经诱导机制

  • 脊索中胚层诱导上方外胚层形成神经管(初级诱导)
  • 组织者蛋白(Chordin、Noggin)阻断BMP4等腹侧化因子
  • 神经诱导具有非特异性:多种化学物质能诱导神经板形成
  • 两阶段信号:
    • 第一套信号:使背部外胚层倾向于变为神经板
    • 第二套信号:来自侧唇及脊索中胚层

区域性差异的决定

  • 早期原肠胚背唇诱导脑和头形成,晚期诱导脊髓和尾形成
  • Mangold实验:不同部位原肠顶壁诱导不同结构
    • 前段:具有平衡器的头
    • 中前段:具有平衡器、眼和前脑的头
    • 中后段:具有后脑和听囊的头后端
    • 后段:躯干-尾部分节
  • 区域差异原因:
    • 局部物质性质不同
    • 作用因子浓度梯度
    • 诱导因子混合物比例变化
    • 局部组织反应力差异

反应组织

感受性(competence)

  • 定义:组织对特定刺激产生特异反应的能力
  • 背唇移植实验:不同发育时期反应能力不同
  • 感受性总是与特殊刺激及相应反应相关

感受性特性

  • 时间模式:神经感受性在神经胚开始前(原肠胚晚期)消失
  • 区域模式:早期无区域特异性,后期不同区域表皮表现不同感受性
  • 种间差异:无尾类和有尾类对诱导者感受性不同
  • 遗传特异性:蝾螈与蛙类诱导实验显示遗传决定反应类型

感受性分类

  • 初级感受性:未决定的外胚层具有的感受性
  • 次级感受性:已决定组织对刺激的感受性
  • 神经感受性:对神经化的反应能力
  • 中胚层感受性:对中胚层化的反应能力

自动神经化和中胚层化

  • 自动神经化:无诱导组织时外胚层出现神经化
    • 机制:损伤细胞释放活性因子诱导存活细胞
  • 自动中胚层化:Li处理外胚层→中胚层结构
    • 机制:抑制神经化使中胚层化倾向表现出来

异源诱导者

定义与特点

  • 定义:能诱导原肠胚外胚层形成特定结构并具区域性诱导效应的组织
  • 特点:形态发生效应与组织者相当;无种的特异性

异源诱导类型

  • 植物极化因子:诱导中胚层结构(肌肉、脊索等)
  • 神经化因子:诱导前脑、中脑、后脑和脊髓

影响因素

  • 年龄:同一组织不同发育时期诱导能力不同
  • 饥饿:饥饿3天豚鼠肝组织增强前脑诱导能力
  • 其他:组织恶化、射线等改变诱导能力

次级诱导与三级诱导

概念区分

  • 初级诱导:脊索中胚层诱导神经管形成
  • 次级诱导:视泡诱导晶状体形成
  • 三级诱导:晶状体诱导角膜形成
眼发育中的次级诱导
视泡形成

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视泡

诱导晶状体

视泡接触表面外胚层诱导晶状体基板

晶状体囊形成

晶状体基板内陷形成晶状体囊

诱导角膜

晶状体诱导角膜形成

邻近组织相互作用

相互作用类型

  • 容许的相互作用:反应组织含发育潜能,需要环境支持但不改变方向(如基质支持)
  • 指令的相互作用:反应组织发育潜能不稳定,发育方向取决于诱导刺激(如脊索诱导神经管底板)

上皮与间质相互作用

  • 上皮细胞:紧密连接成管状或片层结构
  • 间质细胞:松散连接,单个细胞为行动单元
  • 器官形成中的经典相互作用模式

皮肤形成诱导作用

  • 皮肤由外胚层表皮和中胚层真皮组成
  • 间质指令表皮分化:羽毛、鳞片等衍生物
  • 鸡胚实验:
    • 翅膀表皮+大腿间质→大腿羽毛
    • 翅膀表皮+足间质→鳞片、爪
    • 证明间质决定表皮分化方向

唾液腺发育

  • 上皮芽被间质细胞包围形成结缔组织鞘
  • 上皮分支形成腺体结构
  • 关键实验:
    • 唾液腺上皮+肺间质→不分支
    • 唾液腺间质+乳腺上皮→唾液腺样分支
    • 证明间质对形态发生的指令作用

肾脏发育

  • 输尿管芽和后肾间质相互作用
  • 输尿管芽→肾盂、肾盏、集合管
  • 生后肾组织→肾小管和肾小体
  • 实验证明:输尿管芽分支需要生后肾间质指令

相互作用机制

细胞直接接触

诱导者细胞突起与反应细胞接触(输尿管诱导肾小管)

细胞与基质接触

胶原基质诱导角膜上皮分化

可溶性信号扩散

脊索中胚层诱导神经管形成(无需直接接触)

糖蛋白信号

胰间质糖蛋白诱导胰上皮分化

单细胞水平诱导作用

果蝇视网膜发育

  • 复眼由约800个小眼组成,每个小眼含20个细胞
  • 8个感光细胞(R₁-R₈)和12个辅助细胞
  • 细胞按特定顺序发育:R₈→R₂/R₅→R₃/R₄→R₁/R₆→R₇

R₇细胞诱导机制

  • R₈细胞(BOSS细胞)表达boss基因产物于细胞表面
  • R₇细胞表达sevenless基因编码的跨膜受体(酪氨酸激酶)
  • R₈与R₇直接接触诱导R₇分化
  • 突变实验:sevenless或boss突变导致R₇缺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