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育生物学概述
定义与研究内容
- 发育生物学: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,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
- 发育:生命现象的发展,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
- 研究对象:个体发育(ontogenesis)的机制,从生殖细胞发生到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
- 核心内容:基因、细胞与发育的关系
发育的基本阶段
- 胚前期:配子发生(gametogenesis)
- 胚胎期:受精、卵裂、囊胚、原肠胚、神经胚、器官发生
- 胚后期:性成熟前期、性成熟期、衰老期、死亡
- 变态: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有明显差异,需经过形态结构变化的时期(如两栖类蝌蚪期)
发育的特征与规律
五个主要发育过程
- 细胞增殖 (cell division):伴随整个发育过程,不同时期速度不同
- 细胞分化 (cell differentiation):从受精卵产生各种类型细胞的过程,人类胚胎可发育出至少250种细胞类型
- 图式形成 (pattern formation):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、器官和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
- 形态发生 (morphogenesis):不同表型细胞构成组织、器官,建立结构的过程
- 生长 (growth):胚胎在基本pattern形成后体积显著增长
发育的主要特征
- 严格的时间和空间次序性
- 由发育的遗传程序控制
- 细胞活动(分裂、分化、迁移、凋亡等)由基因网络控制
- 渐进式发育,细胞命运决定于不同的发育时间
- 诱导作用使细胞互为不同
- 胞质决定成分的区域化及细胞的不对称分裂
细胞命运的决定
- 细胞命运 (Fate of cells):正常发育情况下细胞将发育的方向
- 决定 (Determination):细胞特性发生不可逆改变,发育潜力单一化
- 特化 (Specification):一组细胞在中性环境下离体培养仍按正常命运发育
- 胚胎发育早期,细胞间发育潜力更大
诱导作用
- 一种组织可以指导另一种相邻组织的发育(Spemann和Mangold的移植实验)
- 信号传导特点:
- 传递距离有限
- 并非所有细胞都能对某种信号发生反应
- 不同类型细胞可对同一信号发生不同反应
- 信号传递方式:扩散性信号分子、跨膜蛋白直接互作、间隙连接
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
模式生物的定义与特征
- 定义:选定的用于揭示普遍生命现象的生物物种
- 主要特征:
- 取材方便
- 胚胎可操作性强
- 可进行遗传学研究
- 基因组信息完整
非洲爪蟾 (Xenopus laevis)
- 两栖类模式生物
- 主要优点:
- 取卵方便,不受季节限制
- 卵大(1-2mm),体外受精发育
- 发育速度快,抗感染力强
- 主要缺点:异源四倍体,突变困难
斑马鱼 (Danio rerio)
- 鱼类模式生物
- 主要优点:
- 易于饲养,性成熟短(3个月)
- 体外受精发育,胚胎透明
- 易于遗传操作
-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
鸡 (Gallus gallus)
- 鸟类模式生物
- 主要优点:
- 胚胎发育与哺乳动物接近
- 体外发育,易于实验
- 器官(肢、体节)发育的重要模型
小鼠 (Mus musculus)
- 哺乳动物模式生物
- 主要优点:
- 世代周期短(2个月)
-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
-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
果蝇 (Drosophila melanogaster)
- 无脊椎模式生物
- 主要优点:
- 个体小,生命周期短,易于繁殖
- 染色体巨大,易于基因定位
-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
线虫 (Caenorhabditis elegans)
- 无脊椎模式生物
- 主要优点:
- 成虫体长1mm,结构简单
- 细胞数目少,谱系清楚
-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
- 细胞组成:
- 幼虫:556个体细胞 + 12个原始生殖细胞
- 成虫(雌雄同体):959个体细胞 + 2000个生殖细胞
海胆 (Sea urchin)
- 无脊椎模式生物
- 主要优点:
- 最早的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
- 早期发育和受精研究的理想模型
- 基因组已完成破译
发育生物学发展简史
后成论与先成论之争
- 后成论 (Epigenesis):亚里士多德提出,胚胎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发育形成
- 先成论 (Preformation):生物个体的一切组成部分早已存在于胚胎中
- 精原学说:精子中有微型人
- 卵原学说
- 套装学说
- Wolff(1759)为后成论奠基,19世纪被接受
细胞学说的影响
- 19世纪30年代末: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
- 1840年:Weismann提出生殖细胞论,否定先成论
- 19世纪末:染色体发现及减数分裂规律阐明,为遗传学奠定基础
嵌合型与调整型发育
- Weismann的镶嵌发育学说:合子核中的决定子在细胞分裂中不均等分配
- Roux的实验(1887):支持嵌合体学说
- Driesch的实验(1891):证明胚胎发育是可调节的
里程碑事件
1924年
Spemann和Mangold的组织者移植实验
1929年
命运图谱研究
1952年
核重编程与克隆技术
1978年
同源异型基因与共线性
1980年
果蝇遗传筛选
1981年
胚胎干细胞
1990年
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
发育生物学研究方法
显微镜技术
一般光学显微镜
- 正置显微镜:染色的细胞、组织切片
- 倒置显微镜:培养皿内的活体细胞
- 体视显微镜:实体标本观察
特殊光学显微镜
- 荧光显微镜:观察荧光标记结构
- 相差显微镜:观察活细胞形态
- 暗视野显微镜:观察未染色透明样品
- 微分干涉显微镜:增强非染色样品反差
-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:高分辨率亚细胞研究
电子显微镜
- 透射电镜(TEM):观察超微结构
- 扫描电镜(SEM):观察表面形貌
组织学技术
- 基本流程:取材→固定→脱水→透明→包埋→切片→染色
- 常用染色:苏木精-伊红(H-E)染色
- 切片类型:
- 石蜡切片
- 冰冻切片
- 超薄切片(50nm以下)
分子生物学技术
mRNA检测
- Northern blot:检测转录物存在与含量
- Real-Time PCR:定量分析基因表达
- Microarray:高通量基因表达分析
- 原位杂交:检测mRNA在组织中的分布
蛋白质检测
- Western blot:检测特定蛋白质
- 免疫组织化学:定位组织中的蛋白质
启动子分析
- 使用报道基因(如GFP)研究调控序列
-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控制外源基因表达
遗传学技术
正向遗传学
- 大规模随机诱变
- 产生发育异常突变体
- 寻找突变基因
反向遗传学
- 基因敲除(gene knockout)
- RNA干扰(RNAi)技术
- 转基因技术
突变体获得方法
- 化学诱变剂(如ENU)
- 外源DNA插入法
- 辐射诱变